爆品来袭!30余年持续畅销!到底凭啥这么牛?!

进入 巴曙松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经济金融政策 房地产发展 。

按理说,强制性官利的必要性大大下降。可是,今天的股票流动性和技术条件完全不同了,不应该还依赖强制性分红政策。

爆品来袭!30余年持续畅销!到底凭啥这么牛?!

也就是说,崇祯二年朱世荣的家产分拆采取分产不分业的方式,使分家后原有的商业经营以合伙企业的形式继续,但产权和利润在诸子中均分。(本文为作者在喜马拉雅《陈志武教授的金融课》的讲座文本) 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分红 官利制度 。朱荫贵先生指出,1870、1880年代官利一般每年10%,清末降到8%,民国1920、1930年代降到6%,而且都是只要股东交付股金,无论公司是否开工、是否有收入,官利随即计算并按期支付。清代的官利制度 你知道,到了十九世纪晚清洋务运动时期,郑观应、薛福成、李鸿章、张之洞等在鼓励引进西方技术的同时,也推动股份有限公司制度以及股市的发展。官利或正利都是因所有权和经营权出现分离后才演变推出,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有的股东不参与日常经营但投入自己的资本、分担企业风险,使掌握经营权的人和拥有企业产权的人不再完全相同。

通过强制分红强化股票的债性后,就迫使很多公司以股本给官利,或借本以给官利,这必然增加公司今后发展的负担,迫使上市公司追求短期利益,不敢冒险创新,削弱股市对创新发展、对增长的资本贡献。当然,正如我们以前谈到的,虽然晚清股票可以交易变现,但交易量毕竟有限,交易成本也太高,再加上那时的股市乱象,对投资者权益保护差,因此,股份变成股票后带来的流通性好处有限,不至于高到完全可以抵消官利的必要性。金融机构的抵押要求和贷款成本的确对穷人不利,但,这是银行应对信息不对称的反应。

如果是强化金融管制,那就迫使银行放弃对低收入群体的服务,将他们拒之门外,没有激励去改善处理信息不对称的能力。再就是,放松管制使得贷款利率降低,减轻企业的借贷成本,从而让地方企业获得更多贷款,从而扩大生产,进而增加劳动力需求,提升就业和收入。其次,放松管制提升了银行的业绩和效率,让银行降低贷款的抵押品要求,使一些本来得不到贷款的低收入群体能够获得信贷。为什么会这样呢? 背景其实很简单。

最后,美国银行业原来一直受到严格管制,1970年代开始放松管制之后,金融的普惠性逐步得到释放。由此,你看到,以保护老百姓为名的金融管制,实质上是害了低收入群体。

爆品来袭!30余年持续畅销!到底凭啥这么牛?!

结果呢?当然事与愿违,因为新政必然压低新房供应,使房价更涨,而且没钱的草根不再能进入房地产创业。因此,收入分配的畸形程度降低、变得更加平衡。你知道,好的金融制度可以缩小收入差距和机会差距,但坏的监管政策可以恶化收入差距。如今,银行作为金融中介,必须积极地在全国范围内寻找优质的公司发放贷款,而不能简单地只贷款给长期合作的本地公司。

进入 陈志武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金融管制 。只有放松金融管制,让金融机构充分竞争之后,银行才有激励在竞争中不断发展、完善自身,才能提高运行能力、增加对草根群体的服务。结果,低收入群体、黑人群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,他们的收入显著上升,而中高收入群体的受益程度不明显。这些研究结果跟中国房地产行业的管制结果一致,因为房地产管制政策越严、越细之后,草根越来越难以进入房地产。

1990年代中期房地产市场刚起步,只要你中标买到土地并得到相应的行政审批,即使你自己没有资金,也可以通过土地使用权抵押从银行得到贷款,再加上提前预售楼盘,这使许多草根出身甚至农村出身的年轻人也能加入房地产创业,自有资金不是门槛。因此,金融完全可以普惠,帮助改善普通人的收入机会,但前提是看得见的手不能干预太多。

爆品来袭!30余年持续畅销!到底凭啥这么牛?!

他发现,在控制了个人特征和其它因素之后,放松金融管制显著降低了黑人与白人之间的工资差别。他们比较各州在放松管制之后与之前的收入分配变化,特别是综合考虑各州的历史与经济背景差异。

了解德国银行业的故事后,你可能更加好奇:当初美国为什么那么害怕银行做得太大?如果说起初的目的是为了保护老百姓,让老百姓不至于受到大银行的任意宰割的话,那么,实际效果如何,是帮了老百姓还是害了他们呢? 对于这些问题,你会很有感触,因为很多初衷良好、很善良的管制政策,结果都是事与愿违。由于早期美国各州的独立性强,各地经济发展极不均衡,东西南北的悬殊较大,当时很多人真的认为,禁止银行跨州经营、禁止银行间吞并,一方面更能适应各州经济自身的均衡发展,另一方面使银行的规模不至于太大,因为他们担心过度竞争会招致银行间的并购导致银行数量减少,然后剥夺穷人的经济机会。他们发现,放松金融管制后的十年里,失业率显著下降。从那以后,房地产行业越来越是少数已经成功人士和国企的俱乐部,草根年轻人不再能重复潘石屹、冯仑的故事。金融具有天然的普惠性,因为越是收入不够充裕的人,就越需要利用金融工具,把收入跨越不同时间做精细配置。管制政策增加了收入差距和机会差距。

他们看到,由于美国50个州中,是否允许外州的银行进入本州经营是由州议会而不是联邦政府决定,但各州的政治格局和经济状况又各不一样,所以,各州废除限制政策的时间很不同,这就给他们研究回答上面的问题提供了很好的背景。金融服务对穷人的边际效用比对富人更高。

因此,美国历史上有过数量众多的小银行。一直到1970年代之前,多数州只允许银行在本州内开设支行,有些州则执行单一银行制(每家银行只能有一个独立网点,不能设分行)。

即使监管者是出于提升金融的普惠性而强化监管,在实际层面,金融机构还是会首先牺牲低收入群体。那时候,房地产真不只是富人的游戏,因此,潘石屹、冯仑等当年的普通人也能进入房地产创业致富。

这个局面维持多久呢?从1970年代到1990年代,大部分州先后废除了对银行的跨州经营限制。这说明,金融管制之下,银行和其它金融机构往往不会牺牲对富人和白人的服务,但会减少对低收入群体和非白人群体的支持,就跟中国的情况类似,因为在国内,任何时候金融环境一旦收紧,对国企的金融服务不会受影响,但对民企和草根群体的金融支持会减少。那么,银行管制政策放松之后,各州的收入分配结构是恶化还是改善了?尤其是当初推出管制政策是为了保护草根老百姓的收入机会,所以,最重要的问题是:放松管制后,低收入群体的局面是变好还是变坏了? 布朗大学的Ross Levine教授等三位学者(Beck, Levine and Levkov)在2010年发表了一篇研究,尝试回答这些问题。基于同样的忧虑,第七任总统安德鲁·杰克逊反对授予美国第二银行跨州界的联邦银行特许权。

监管者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到收入分配后果。尽管美国全国的收入差距指标在1971-2005年间呈恶化趋势,但相对于全国趋势,早早放松管制的州,州内收入差距状况却得到改善。

比如,房地产贷款政策就是一个例子。可是,从2003年开始,老百姓呼吁政府调控房地产价格,矛头指向开发商,于是就逐步推出房地产新政,不断抬高开发商自有资金占比,包括土地价全由自有资金支付,等等。

在后续研究中,Levine教授也考察了那一波放松管制对不同种族的经济机会的影响。为什么放松管制对草根阶层更有利,而不是反之? 这几位教授提供了三个解释:首先,放松管制使竞争更加激烈,赶走一些原来无能的本地银行,让低收入群体得到更多的金融支持,尤其是可以得到更多贷款服务。

尤其是他们也发现,放松管制让最穷的四分之一人口的收入增长5%,但对中高收入者没有显著影响那时在中国,哲人都忙于为专制皇权的绝对性著述、做解释。根据文字的形象得出君王专权的天经地义,是自说自话,不是得到独立证据支持的客观规律。但这些基金产品中必然有很多是多余的,不可能创造真正的价值,为什么它们还能存在呢? 我们再看看另外一个真实故事,以便于理解基金行业怎样创造价值。

结果,低收入群体、黑人群体成为最直接的受益者,他们的收入显著上升,而中高收入群体的受益程度不明显。可是,他上台后,大举支持股市,3 年内股价上涨41%,而不是人们之前担心的股市会消亡。

1262 年,威尼斯政府首先把众多短期债合到一起,建立一个债券池或叫基金,然后把该基金的份额按证券的形式分售给大众投资者,这种份额的实质是债券,可以在公众市场上随便转手交易。到今天,共有100 家公司在伊拉克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,每天只有30 只左右的股票有交易,每天大约交易300 笔,交易额不到100 万美元,市场十分清淡。

别人害怕,我就贪婪 (意思是,当别人什么都不怕、疯狂买股票时,我就应该减仓,跑路。这十分重要,否则,就会出现股市一下跌,就怪证监会主席的偏颇认识。


阅读更多

热门文章

(function(){ var bp = document.createElement('script'); var curProtocol = window.location.protocol.split(':')[0]; if (curProtocol === 'https') { bp.src = 'https://zz.bdstatic.com/linksubmit/push.js'; } else { bp.src = 'http://push.zhanzhang.baidu.com/push.js'; } var s = document.getElementsByTagName("script")[0]; s.parentNode.insertBefore(bp, s); })();

友情链接: